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88章 传说中的走火入魔

这老和尚叽叽歪歪解释了一大通,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俩字:顿悟。

有一句粗话莫文敏没好意思说出来,因为这里是佛家圣地,唐突不得。但是,没说出来不代表她没这么想过,这句粗话就是:狗屁的立地成佛。

莫文敏心中无佛,她心里满满的全是凌杰,什么是佛?不就是一种追求的境界嘛?只要有凌杰在她身边,只要她能抓住凌杰的手,她连‘悟’的动作都不需要做,别人苦修一辈子,不如她花一点时间去抓住凌杰的手。如果人一定要心中有佛的话,那么她心里的佛只能是凌杰。凌杰有悲天悯人的情怀;凌杰有普渡众生的志向;凌杰有‘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’的大无畏精神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“小友,刚刚你看到了什么?”永和老和尚一脸的求知欲。

“什么也没看到。”凌杰如实回答。

“你自己呢?也没看到?”老和尚不死心。

“既然什么都没看到,当然也包括没看到自己。”

“你看,”老和尚看向莫文敏:“这就是佛性。无色相,无我相,无众生相!”

无色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是佛教中对三种空性的描述,它们分别代表了对物质、自我和他者的认识。

1. 无色相:在佛教中,色指的是物质现象,即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有形的事物。无色相意味着超越对物质现象的执着和分别,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无常的、没有固定自性的。这种空性的认识帮助人们摆脱对物质的贪恋和执着,从而达到内心的解脱和平静。

2. 无我相:我相是指对自我存在的执着和认同。在佛教中,无我相意味着认识到个体自我是由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组成的,这些蕴是不断变化的,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。这种空性的认识帮助人们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,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。

3. 无众生相:众生相是指对他者存在的执着和分别。在佛教中,无众生相意味着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、相互关联的,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。这种空性的认识有助于消除对他者的偏见和对立,培养慈悲和包容的心态,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。

这三种空性的认识对于修行者来说至关重要,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无明和烦恼,达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。同时,这些空性的认识也是佛教教义中的核心概念之一,对于理解佛教的整体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